来源: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-思聊工作室】
睡前聊一会儿,梦中有世界。听众朋友们,晚上好。
每年9月初,全国各地都会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“迁徙”——2亿多学生陆续从家庭初次来到或者重返校园。家长往往因为“神兽归笼”而欢欣鼓舞,从幼儿园到大中小学的学子也带着对新学年的忐忑和期待来到校园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开学。
9月1号,一个刻进中国学子心中的日期。前一天可能还是一支笔、一盏灯、一晚上创造“奇迹”的补作业时刻。第二天一早,就按时出现在校园——幼儿园门口,稚嫩的哭声此起彼伏;小学教室里,小朋友们兴奋地分享暑假见闻;中学校园则弥漫着一种更成熟淡定的氛围;大学里,“开学第一课”和开学典礼成为重要的仪式。
选在此时开学,有教育部门沿革下来的学年制的影响,也蕴藏着节序与文明的时间密码。过去,九月伊始,颗粒归仓,大规模农忙告一段落。大人忙完了,孩子们也就不用再下地帮忙,可以送去学堂读书。而这时天气由暑热转秋凉,也是静心求学的好时机。这样的“传统”年年延续,形成了全国统一的“开学仪式感”,不仅便于教育资源配置与家庭计划安排,更在无形中强化了共识,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时间锚点。
开学,往往与惜时劝学的忠告相连。从《长歌行》中的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,到《劝学》里的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”,再到《偶成》所写“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”,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,都在开学这一天反复被提及,强调时光珍贵,提醒勤勉求学。
然而,随着逐渐成长、人生进阶,开学里也往往有了更复杂的情绪。鲁迅入读私塾前感慨“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”,并和蟋蟀、覆盆子、木莲一一作别;郁达夫离开故乡转去杭府中学就读时,豪言“杭州在望了,以后就是不可限量的远大的前程”;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少平给读大学的妹妹准备好生活用品和人造革箱子;每年开学季总会被反复提及的,把“父女母子一场”浓缩为“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”……惆怅、热望、亲情、伤感翻滚其中。开学不仅是知识的起点,更是人生成长的里程碑。
更大视野里,这种准备与期待不仅关乎家庭,更关系社会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开学时分,我们看到了更多这样的元素: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为中国人民大学新生讲“开学第一课”,希望他们在英雄先烈事迹中汲取力量,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;曾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的爷爷,穿着军装、戴着军功章,送孙子去国防科技大学报到,社交平台上满是“太燃了”“这才是最好的家风”的留言……从开学伊始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,让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,更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今天,我们该怎样度过年复一年的“开学仪式”,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内容。开学日作为一种文化仪式,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时间节点意义,成为个人成长、家庭期待、社会关怀和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,值得被认真对待和深刻理解。开学不是简单地将孩子送回学校,需要家庭、学校和社会无缝衔接和温暖接力。每个参与方都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,只有协同配合,才能帮助孩子走好求学路。
曾经,开学是新买的文具和书包,是从故乡到远方沉甸甸的行囊,是父母紧随身后的深情凝望。而离开校园之后,不会再有那么多视你为孩子的目光,不会再有那么多考试和排名,也不会再有过一年就升一年级的日常。我们要凭借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,并保持这种学习的心态面对很多学校里没教过的新考验。
从这个意义而言,学业也好,生活也罢,可以借着开学的日子重新找到新的起点,好好告别过去、迎接未来。把握此刻拥有的,在自己的“浪浪山”与“取经路”上,永远葆有迈出第一步、再迈出一步的勇气,也有既追求结果又欣赏沿路风景的格局。
这正是:
济济学堂书声朗,青春年少志轩昂。
莫叹时光如逝水,人生无限心向阳。
大家晚安!
(文|周珊珊)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图片来源:延津融媒微信公众号
本文来自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-思聊工作室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