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出身于良德,位于广东茂名市高州北部(今东岸镇一带),这个地方曾是高凉郡府和高凉县的古城所在地,也是冼夫人的夫家。雷垌村的冼氏乡民把良德视作冼夫人的“夫家”。当地人则亲切称冼夫人为“姑太”。
有学者如郭安胤通过考证指出,良德即黄越部族的地名,属于高凉部族的一个重要分支,“良”(也写作梁、凉、亮)在古越语中是“平地”的意思,或者指“黄色”。由此可以推测,良德、大良等地名,可能与崇尚“黄色”的俚僚族群有关,或与地势平坦开阔有关。例如,今吴川有一个冯姓村庄名为“调德”,意思是“坡地”,而麻章和雷州的“调丰”与“调风”则有“大坡”的意思。
冼夫人在去世后,俚僚人为了纪念她,开始在当地修建庙宇进行祭祀。历史记载指出,山兜丁村的冼太庙就是唐朝所建立。庙址据说是冼夫人故里的家园,冼夫人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尊敬与崇拜。历经千余年,良德与雷垌两地的人民形成了“初一、十五拜冼太,小孩子契冼太,遇困求冼太,诞辰祭冼太”等传统习俗。
其中最著名的风俗之一便是“冼太回娘家·更衣节”。这一习俗源自公元617年,当时冼夫人的娘家(有说法称是电白县北十里的山兜丁村)的人们为了纪念冼夫人的忠孝与美德,与冼夫人夫家的庙堂共同举办了这一传统活动,至今已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。
文学博士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蒋明智在《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》一文中提到:“岭南冼夫人信仰经历了从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,再到民间保护神和和合神崇拜的演变过程。”他认为,冼夫人的信仰最初以祖先崇拜的形式出现。最早的冼夫人庙建于她的故里——电白县山兜丁村,俗称“山兜娘娘庙”。这一庙宇是粤西众多冼夫人庙中唯一以“娘娘”命名的庙,因此可以推测,这座庙最初应是祖先神庙,后来逐渐演变为当地的地域神庙。
在民间信仰中,冼夫人逐渐被视作驱邪避祸、祈求福运的神明。如今,全球范围内建有超过2000座冼太庙,尤其集中在粤西、广西、海南和东南亚,其中高州市境内就有373座,而粤西地区的许多村庄都建有冼太庙,几乎每座庙中都供奉冼太夫人像。当地人有着一套固定的习俗,“初一、十五拜冼太,困忧求冼太,小孙契冼太,夫妻不和求冼太,诞辰祭祀冼太”。甚至有山歌传唱:“谁人夫妻不团结,来拜冯公和合神;冯公就在冼太庙,奉请就到我坛心。”
这些祭祀习俗及纪念活动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“年例”传统。原本只是单纯的祖先崇拜,如何在历史的推移中演变和异化呢?根据史料的记载,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。
据宋代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,年例的起源最迟可以追溯到宋代,而明朝时期则已十分盛行。事实上,年例的历史可能已超过一千年。吴震方在《岭南杂记》中提到:“高州春时,民间建太平醇,设蔗酒于门,巫者拥神疾趋,以此祈祷,掷玫悬朱符而去”。而道光《高州府志》也有提到:“自十二月至月乡人傩沿门逐鬼,唱土歌谓之年例。”
再者,清光绪《化州县志》记载了年例的庆祝方式:每年正月初十后,当地会举行神明出游的仪式,锣鼓喧天,灯光如昼,放烟花、燃炮竹,打秋千,热闹非凡,持续至深夜。自光绪七年以后,神明出游的仪式和祭祀活动愈加丰富,成为一场与地方戏剧类似的盛会。
正如我们所见,年例的传统在初期纯粹是祭祀冼夫人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吸收了道教及其他信仰元素,变得形式多样。然而,年例的核心精神——表达对冼夫人和祖先的崇敬和祈愿安康的心愿——始终未曾改变。由于篇幅有限,本文暂时到此为止。下一篇,我将对粤西人口结构变化对年例演变的影响展开详细分析,敬请期待。
感谢大家的关注、点赞与评论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